浅析村志的编写
王复兴
提 要:编修村志记载地域文化和乡村历史,留住乡情,抢救乡村历史文化,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村志编修现成的文字资料较少,因而要重视通过考察和调查收集实物资料,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约写回忆录收集口头资料。村志内容主要包含村庄状况、村民生活、家谱世系等。将家谱内容记入村志,志谱合一,是新修村志的创新。村志篇目应根据村庄的具体事物来设计,类目划分不可过细,标题外延不可过大。村志的结构体式主要有章节体(又分为大编体和小编体)和条目体,鉴于村庄事物较简,采用大编体较适宜。编修村志要注重微观记述,记事、记人、记物要尽量具体、详细、深入。编修村志要与全国开展的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相结合。
关键词:村志 家谱 农村文化建设工程
村志是记载一村范围内自然和社会诸事物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古代已有村志,但数量很少;与府、州、县志官修不同,村志大都为私修。现存最早的村志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郎遂编写的安徽池州《杏花村志》。首轮新方志编修中,村志编修未列入政府规划,但全国各地许多村庄自发修志,数量大大超过旧村志,仅山东省就有数百种。与旧时大多是个人修纂不同,新村志绝大多数是由村委会主持,少部分为个人编修。第二轮修志时,村志和乡镇志、部门志、行业志、专业志等仍未列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主持制定的国家规划,但地方编修村志的积极性很高,并正自下而上发展起来。如青岛市崂山区,在2007年完成区志和“镇镇修志”之后,史志工作重心转向全面实施“村村修志”工程。一些县的地方志工作机构也在本县范围内主动组织编修村志或村庄简志。山东、山西、湖南、陕西等省发文组织和引导编修乡村志或村庄简志。在此形势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也将村志编修列入议事日程。2014年4月19日召开的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在报告中指出:“乡镇志、村志编修方兴未艾,累计出版4000多部。”[1]《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 )》明确提出:“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做好志书编纂工作。”编修村志正式列入顶层规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明确要求:“要结合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对地方志包括部门志、行业志、专题志、乡镇村志编纂的业务指导和服务,综合运用执法检查、行政督察等手段,完善资料报送、志稿评审、质量评价、审查验收、批准出版等制度,打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民族的系列精品佳志。”[2]这个要求是很高的。地方志工作机构和方志工作者要重视对村志编修的研究与指导,切实提高村志的质量。
一、编修村志的意义
其一,记载地域文化。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种要素的不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县志在一定程度上记载和反映了地域文化。但从总体上说,县志记事基本上是从宏观或中观角度,对地域文化的记载和反映不够具体详细。而村志仅记一村范围的事物,它能具体而微地记载和反映本乡本土的地域文化,如地理环境、风景名胜、传统产业、生产工具、生产技艺、土特产品、民俗风情、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异闻传说、歌谣谚语、村规民约、传统艺术等,为地域文化及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积累了丰富资料。民国时期致力于乡村建设的梁漱溟曾说:“中国文化是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3]村志是记载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全国各地都编修出高质量的村志,将是对中国地域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其意义和价值是非常巨大的。
其二,记载乡村历史。村庄是组成祖国大家庭的细胞,是由村民、住所及周围的土地构成的,是随着农耕的兴起和发展诞生和发展的。每个村庄都有数百年、上千年甚至更长的历史。关于村庄建立、历朝历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家族的兴旺或衰败、村庄名人和他的故事、轶闻趣事等,历来都是口头流传的。今天编修村志,就是要把村庄的历史用文字记载下来,传之后世。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要记下村庄的形成和演变、村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当时的风俗习惯和社会风气。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内容,要记下村庄环境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从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所走过的道路,村民吃、穿、住、行、用以及教育和文化生活的发展变化;特别要注重记载改革开放以来,村庄各项事业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面貌的变化。与国史注重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不同,村史注重一村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普通老百姓的故事,记载更具体、详细、深刻。村志记载村庄历史,为国史研究积累丰富的鲜活资料。
其三,留住乡情。一个人出生在一个村庄,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成长,久而久之,对故乡产生了深深的热爱和依恋。故乡的山山水水、道路街巷、庭院老屋、一草一木,甚至连村庄的空气气息,都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特别是当离开故乡到外地常住的时候,那种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魂牵梦绕,且愈久愈烈。村志将村庄的一切记录下来,手捧村志,看到村志记载的那些熟悉的事物,就像回到故乡一样,对思乡情绪是莫大的慰藉。特别是今天,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一些村落消失了,村庄的人们永远不可能再回去,永远不可能再看到村内熟悉的一切。因此,编写村志,全方位记下村庄面貌,是留住乡情的最佳方式。
其四,抢救乡村历史文化。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也迅速推进,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村庄的消失,而且其速度是迅猛的。“从1985年到2001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村落的个数由于城镇化和村庄兼并等原因,从940617个锐减到709257个。仅2001年一年,中国那些延续了数千年的村落,就比2000年减少了25458个,平均每天减少约70个。”[4]许多村落连名称都没有留下来。经过数百年甚至几千年漫长岁月的发展而积淀起来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也许会随着村落的消失而消亡。有形文化方面,那些古老的具有地方特色或者是曾产生过世代流传的故事和传说的街巷,具有朝代风格或当地特点的院落建筑,承载着宗族历史的宗祠和家庙,寄托着村民信仰或崇拜的庙宇,陪伴了一代代村民的古碾老井,以及街边村旁的老槐古柏,都随着村庄拆迁消失得无影无踪。无形文化方面,随着村庄变成社区,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农业经济向城镇经济转化,传统的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化,随着居住环境、生活方式、谋生手段等的改变,农耕时代长期延续下来的民风民俗、村规民约、生活习惯、乡土文化逐渐消亡。在这大变革的时代,许多村落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的消失是不可逆转的,留住乡村历史文化的方法只能是用文字和图照等将其记载下来,编写村志就是最好的形式。方志工作者有了用武之地。抢救乡村历史文化刻不容缓,趁其未消失之前将其记入村志,是方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将证明,这批村志在存史、资政、育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其五,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的战略措施,要求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编修村志正是综合性的文化建设工程。村志是一村的百科全书,全面记载了本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青年人能从中了解前辈创业的艰辛和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广大村民从村志记载的本村新旧社会的发展变化中,能更深切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由于村志记载的是自己或前辈经历的事,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印象特别深刻,更能激发起村民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所以说,村志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乡爱国教育的生动教材。村志梳理出改革开放以来本村的巨大变化,能增强全体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全体村民更加团结一致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园。
二、村志资料收集
编修村志所用的资料,同编修省、市、县志一样,可分为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3类。不同的是,关于村庄的文献资料很少,所以编修村志应更重视实物资料特别是口述资料。
一是文献资料。收集文献资料可从查阅档案入手,先查阅村委会和乡镇档案室的档案,再到有关部门去查阅档案。如:到乡镇财政所收集财务收支和税赋方面的资料;到土地管理所收集有关土地数量和征用等方面的资料;到武装部收集征兵参军方面的资料;到教育局和有关学校收集在校生和升学方面的资料;到派出所收集户口、人口方面的资料。还要查阅书籍报刊,比如收集地理、历史事件、重大活动等方面的资料可查阅市、县志书和年鉴等;收集姓氏人口、家族历史、历史人物的资料可查阅家谱族谱;收集各级领导到本村考察等资料可查阅报刊。收集文字资料主要在本地,必要时也需到外地。如山东省菏泽市《曹口村志》的编写者,“对曹口历史上17次大的自然灾害,逐一与市县有关志书对照,并到北京《青铜甬道》核查,仔细阅读1415—1949年535年间的资料。……条条有出处,件件有着落”[5]。文字资料还有本村各时期的工作总结、村规民约、古碑文、旧时日记、信件、与村庄有关的诗词楹联、个人著述及手稿、“文化大革命”中的大字报底稿、油印传单和小报、生产队和生产大队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总结等。
二是实物资料。有关村庄的文献资料有限,编修村志要下大气力收集实物资料和口头资料。编志伊始,村委会要印发给村民的公开信,通报修志事宜,号召村民提供修志资料。实物资料包括传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旧时商铺的账簿、家庭收支账簿,旧时的田契、房契、分书(分家时分割土地、家产的证明文字),旧时的土地证、房产证、户口本、结婚证,各种荣誉证书,有关村民、事件、村貌的老照片,计划经济年代的布票、粮票、油票、肉票、煤票及各种生活日用品票,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时代社员劳动记分册、生产队的各种账簿、年终分配方案、财务报表、集体土地和财务登记表、土地承包责任书、缴公粮的单据、出售农产品的发票等。凡是和村庄历史、人物、事件有关的实物资料都在征集之列。所有实物资料都要登记、整理,由专人管理,妥善保存。
三是口述资料。关于村庄的起源和发展,诸姓的落户和繁衍,本村的名人事迹和重要事件,村风民俗、生活习惯、逸闻异事、传说故事、童谣民歌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大炼钢铁、“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农业学大寨、评工记分、包产到户等,大多没有文字记载,而是保存在村民的记忆中。这些资料是编修村志必不可少的,而且很重要,需要从村民记忆中挖掘。采取的方式有召开座谈会、进行个别访谈和约请撰写回忆录等。
座谈会可分次召开,每次座谈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内容确定约请人员。每次约请10人左右,预先告知约请人员会期和座谈内容。组织者可根据编修需要设计座谈内容,但一般应包含以下诸项:村庄起源、姓氏由来、人口变迁、村情风貌、环境变化、社会状况、战争影响、农业生产、村民生活、政治运动、人物活动、重要事件、奇闻异事等。召开座谈会的优点是,对村人村事特别是重要日期的回忆,大家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会使资料更全面、更准确。年老体弱不便参加座谈会和对某重大事件的外地知情者等,可预约访谈或电话访谈。座谈会和个人访谈要做好记录,最好能录音或录像,整理成文字后要经本人审阅签字。本村的老干部、老村民,亲身参加或经历了本村的重要事件或活动,可请他们撰写有关事件或活动的回忆录。收集与各家各户有关的资料,可印发《家庭情况调查表》,让各家各户填写。使用口头资料要注重鉴别核实,能有文字资料核实是最好的。如果找不到相关文字记载,也要有两个以上的人提供资料互相印证,确保准确无误才可入志。了解过去村情的老人越来越少了,随着这一辈老人的去世,关于村庄的历史资料将更难收集。既然认识到保存在老人记忆中的资料的宝贵和重要,就要尽早去收集。
还要注重实地考察。一村范围小,本村人对本村事物又很熟悉,只要还存在的,进行实地考察并不困难,而且能得到准确的资料。如村周环境、建筑和其他实物,街巷、宅基等都应实地考察,并借助测量、绘图、照相等手段。
(本文原载《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5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