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
塘约经验”激发农村新活力
创新发展 2017-10-14 17:25:27   |   来源:安顺日报 【打印本页】

  金秋时节,走进安顺大地,感受着这里发生的变化:曾经的荒山荒坡如今已是蔬菜瓜果连片,放眼望去,山坡变绿了,镇变靓了,汽车开进了农家,处处欣欣向荣、活力迸发。

  今年3月23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在全市推广“塘约经验”深化农改革促进脱贫攻坚部署,着力在全市1007个行政村推广塘约“村社合一·合股联营”的农村改革经验,紧紧围绕“村社合一·合股联营”发展思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大潮正席卷安顺大地。

  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推广“塘约经验”的村(居)787个,占全市1007个行政村、42个涉农居委会的75%,通过“塘约经验”的推广,激活了农村沉睡的资源,整合了城乡资源要素,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完善基层治理模式,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农业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村社合一,抱团发展产业兴

  要致富,必须兴产业,而产业扶贫最深的动力是改革创新。

  今年以来,安顺市积极推广“塘约经验”中“村社合一、合股联营”的创新发展模式,激活农村发展要素,助推扶贫产业发展,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综合效应和红利,促进农民增收。

  新场村,位于关岭自治县顶云街道办西北面,耕地面积1884亩,荒山4900亩,山地多耕地少,产业基础薄弱,这里的农民世世代代靠种植传统的农作物为生,全村3104人,有467人需要脱贫。

  “贫困地区的农民一无技术,二无资金,加上耕地少,很难脱贫。”新场村副支书王建龙告诉记者,贫困农户既无技术,又缺资金,靠单打独斗很难脱贫。“要致富,必须抱团发展。”王建龙补充说道。

  在新场村村支两委的组织下,关岭和盛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第一批吸纳贫困户36户加入合作社,以此带动贫困户一起发展。

  “如今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有了产业,贫困户不但在家门口务工挣钱,还可以每年参加分红。”据新场村驻村干部王锟介绍,参加务工的贫困户每天在合作社可以领到70元报酬,预计每户可以增收6000到8000元,年人均可增收1500元到2000元。

  “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了,离家又近,还可以照顾家里。”正在地里劳作的村民姜有竹告诉记者,在村里还没种猕猴桃之前,种的都是玉米等农作物,挣不了钱,还要自掏腰包买肥料,投入人力成本都不算,一季收成下来一亩地只有800元左右。改种猕猴桃后,村里的妇女每天可以到猕猴桃基地打工挣钱,70元一天。

  另外,在位于顶云街道办北部的角寨村曾经与新场村一样,山地多耕地少,产业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今年以来,角寨村村支两委以“塘约经验”为引领,大力推行“村社合一”扶贫发展模式,今年4月,该村成立了关岭万棵松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6亩,全部种植豇豆,并与关岭自治县高扬牛肉干厂签订收购合同,豇豆丰收后年收益将达30余万元。

  据角寨村村主任李天燕介绍,种植基地每天务工的贫困户有50余人,每天每人务工补贴70元。就目前产业发展中的流转土地补助及务工补贴,每户至少增收4000余元,有效带动贫困户51户205人增收,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成立了万棵松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后,流转土地106亩,村民们信心十足,打算再流转500至600亩的土地,实现效益最大化,把贫困户完全带动起来,让这片绿色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李天燕说。

  “我们在总结‘塘约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村社合一’发展模式,整合农村党建资源、激活农村土地及劳动力资源、盘活资金要素资源,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角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史贤忠说道。

  “三权”促“三变”,变出农村新面貌

  学习“塘约经验”,探索“三权”促“三变”农村改革,有效激活了农村沉睡的资源,也激活了农民的内生动力。

  新苑村位于镇宁自治县江龙镇北面,黄龙湖水系上游区域,与江龙镇红达村、永安村相接壤,村庄四处环山,大多处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带,山地土层薄。前几年,这里的农户“单打独斗”,各自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传统的农业种植收成不高,农业发展滞后。

  “茅草房,旧被褥,一口水缸,一口锅,几个碗,几把锄头。”这就是几年前江龙镇新苑村大多数群众的所有家产。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新苑村人自问:新苑为啥穷?答案是:产业不兴,经济没有支撑,村集体经济薄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养活新苑村百姓。

  穷则思变。今年以来,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江龙镇认真学习借鉴“塘约经验”,在新苑村实施“三权”促“三变”,把农村土地等资源集约化,大力发展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形成适度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产业经营模式。

  在江龙镇政府的引导下,新苑村十九孔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农户将土地资源变作资产入股,部分农户用闲余资金入股,贫困农户纷纷加入到合作社。

  据村干部丁良介绍,自成立合作社后,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农户将土地、闲余资金变作资产入股,合作社把撂荒土地变废为宝,在流转的土地上种植软籽石榴、李子、艳红桃等经济作物,供游客零距离感受田园风光,体验采摘乐趣。

  截至目前,土地入股的村民共200余户,入股资金共计55万元,整合土地资源1200余亩,开辟200亩的枇杷、金橘采摘体验区。目前,村集体经济规模得到发展,入股群众收入增加,贫困户得到了扶持,新苑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6000余元增长到现在的8000余元,贫困户从2015年的63户244人下降至30户127人。

  目前,新苑村作为江龙镇“三权”促“三变”工作开展的试点村,正不断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十九孔桥沿线生态农业观光园打造项目改善村容村貌,增加农民就近就业机会。

  下一步,新苑村将借助打造十九孔桥沿线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契机,利用村边的旅游资源优势,走“农旅结合”的产业发展之路。目前,水上乐园、农家乐等旅游设施建设项目已经启动。

  改革创新,“三无”穷村变富村

  今年以来,安顺市在推广“塘约经验”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涌现出一大批改革创新典型发展模式,西秀区推行“平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普定县推出的“村企合一”发展模式、镇宁推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关岭探索出“五户联保”产业发展模式、开发区推出“公司+区平台公司+村委会+合作社”发展新模式。

  其中,普定县的改革与创新,就是在推广“塘约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172个村(居)推进村级公司全覆盖,实施“村企合一”。

  金秋时节,走进普定县后寨村香葱种植示范基地,刚下车,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绿油油的香葱,阳光下,现代喷灌水利设施正往种植地里自动喷洒着水,在不远处的清洗池旁,十余个村民正准备把清洗好的香葱捆绑上车,运往城里的农贸市场,一片繁忙的收获景象。

  谁也无法想象,就在三个月前,眼前的香葱种植地还是一片大荒坡,后寨村这个布依村寨也还是一个靠种植传统农业为支撑的穷村庄,“一无发展思路,二无恒定致富产业、三无资金技术”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通过学习借鉴‘塘约经验’,我们大胆创新思路,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并采取‘村企合一’的创新模式整合了村里1000亩闲置土地,借助县里安排的村级公司发展资金,第一期种植了600亩香葱产业,让后寨村有了自己的致富产业。”后寨村村级公司总经理赵以庆告诉记者,自村里学习塘约“村社合一”的好做法后,拓宽了后寨村村支两委的发展思路,通过流转土地发展集体经济,不仅盘活了村里闲置的土地,还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 “现在香葱年亩产能达到3500斤,按照现在每斤2.8元的市场批发价,年亩产值接近10000元,比起以前种植传统的玉米强多了。”赵以庆告诉记者。 (来源 安顺日报 作者 伍水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2

www.cunzhiwang.com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村志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柳桥宝隆大厦   邮编:100073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