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似乎跟历史不太沾边,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在早年曾参与海宁地方志的校勘。
2013年,海宁市史志办公室点校出版了清代管元耀辑录的《海昌胜迹志》,查阅该书《校勘题名记》的最后一人竟是“同邑徐志摩先生章垿”。想不到灵感横溢的大诗人徐志摩也搞过地方志。
由此让人产生两个疑问:一是徐志摩是什么时候参与这一工作的?二是浪漫的徐志摩怎么会去搞相对枯燥的地方志?
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现在所见的《海昌胜迹志》都是民国21年(1932)静得楼刻本,而此时徐志摩已仙去。仔细阅读管元耀的《海昌胜迹志·小序》,才知该书在民国12年秋日就已形成。既是书稿在民国12年(1923年)形成,那么可以推断校勘也当在此前后不久。
看看徐志摩有没有时间?查《徐志摩年谱》:“(1922年)10月15日,回到上海。” 结束了长达4年的美英留学生涯。此后至1924年上半年,徐志摩一直在国内,在家乡、南京、杭州、北京等地辗转。在家乡待的时间也有好几个月。如刚从英国回来时、1923年底至1924年初等。时间上对得起来。因此可以初步断定徐志摩为《海昌胜迹志》校勘是在1923年前后。
能初步断定校勘的年份,那么,第二个问题也就不是很难了。我们知道,徐志摩从小就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1909年,13岁的他就写了历史论文《论哥舒翰潼关之败》;1914年,他又在杭州一中校刊《友声》上刊论文《镭锭与地球之历史》;1915年,他考入上海浸信会学校,选修的课目中有中国历史、英国历史;1918年他到美国克拉克大学,就读的也是历史系;而他于同年拜的老师梁启超更是中国史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在史学、哲学、文学方面对他的影响相当大。
徐志摩曾在《猛虎集》序中说:“我查过我的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没有写过一行可供传诵的诗句。” 虽说徐家祖先不会做诗,且从明代正德年间就在硖石经商,但发展到徐志摩祖父一代,已有“儒商”之势。《徐志摩年谱》中说:“(徐志摩)祖星匏……工书法,娴习掌故。”徐志摩父亲徐申如沿家族传统,经商兴办实业,但徐志摩的伯父徐蓉初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藏书家,有“紫来阁”藏书数千卷,《徐志摩年谱》中说他“富收藏,尤多海宁文献”,如《拜经楼丛书》《海昌丛载甲编》等。徐志摩的堂弟徐崇庆也喜欢收藏海宁文献,身为侄儿和堂兄的徐志摩在外地时,也常替他们留意古籍书画,特别是海宁地方文献。
可以这样说,1923年的徐志摩,有着深厚的历史功底,是留洋的硕士,又是梁启超的得意门生,对海宁地方文献有一定的兴趣和了解,其父徐申如在海宁又是响当当的商界巨头。因此,他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徐志摩在19位校勘人员中位居末位,并不是他学识差,而是年龄最小。所以尽管他年轻(比管元耀小20岁),但管元耀也乐意请他,而他也有了被请的资本。
从现有资料看,为《海昌胜迹志》校稿是徐志摩唯一一次客串地方志工作,这一发现为研究早期的徐志摩以及他思路的转变当有所启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