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
“解密”四世纪初的成都 金堂发现近30座“成汉”崖墓
博古通今 2018-05-08 15:38:40   |   来源:四川新闻网新闻 【打印本页】
  成汉,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十六国”之一,公元303年建都成都,347年被东晋所灭。

  5月7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近日,成都市金堂县十里出土了90余座崖墓,并确认其中近30座年代为成汉时期,为四川一次性发现数量最多的成汉墓葬。

  成汉,是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十六国”之一。公元303年,李雄攻下成都,建立成汉。347年,成都为东晋夺取后灭亡,历五主,共43年。这个在巴蜀大地上短暂存续的王朝,于历史中留下的记录并不多。此次在成都金堂的考古发现,将为成汉政权留下的诸多谜题提供参考解答。

  发掘

  金堂发现成汉墓葬近30座

  为配合某房地产项目建设,2017年7月-2018年3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对项目施工范围内崖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东汉中晚期至两晋时期崖墓90余座。墓群位于成都市金堂县十里6组,分布于毗河东侧浅丘斜坡上,墓葬皆坐东向西,总体呈南北向分布。

  在两晋时期墓葬中,又以成汉时期墓葬占主体,有近30座。这是到目前为止,四川地区一次性发现成汉墓最多的一次考古发掘。

  墓群中,东汉晚期墓葬由墓道、封门、墓室、侧室(龛)组成,长10-15米、宽3-4米、高1.5-3米。墓道平面略呈长方形,多带砾石排水沟。墓室多为前后室,部分墓葬带侧室。葬具多用陶棺,多数墓室内凿有原岩石灶,部分墓室后壁阴刻阁楼、方胜等题材,少量墓葬还在龛部凿水�S图像。

  两晋墓葬结构简单,墓葬由墓道、封门、墓室组成,长9-13米、宽1.5-2米、高1-2米。墓道平面略呈长方形,排水沟中不见砾石。墓室多为单室,大部分墓室中存长方形棺台,部分墓葬带侧龛及后龛。从棺台上炭灰痕迹判断,葬具多为木棺。部分墓葬在后壁角落凿原岩石灶。

  考证

  出土汉兴钱,确认成汉墓

  汉兴钱,是一种形制较小的铜钱。作为成汉政权的官方钱币,它也是第一个以国号命名的钱币。此次发掘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汉兴钱,这让考古工作者们十分欣喜。

  “我们可以通过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来确定它们是两晋时期的,这批汉兴钱的出土为墓葬时代为成汉时期的判定提供了直接依据。”金堂县十里村崖墓考古项目领队龚扬民说,此前,在成都市桓侯巷,曾发掘过一处等级较高的成汉墓葬。

  为什么成汉时期的墓葬发掘较少?龚扬民认为,一是因为其存续时间短,二是由于国灭后少城被毁,历史遗存较少;三与成汉政权为流民政权有关。“成汉政权始建之初,外来流民与当地蜀人有很大矛盾,由于蜀人生活环境,其性格稍弱,造成了许多蜀人外迁,成汉政权人员较少。”由于这些成汉时期墓葬多用木棺椁,人骨保存较差,目前还无法确认墓葬主人族群。

  “发掘的成汉墓葬中,随葬器物保存比较完整,这对我们认识成汉时期的文化面貌有很大帮助。”龚扬民说,此前四川地区已发掘的成汉墓葬不足10座,这次发掘出土的成汉墓葬,将对研究成汉政权性质、成汉时期科技水平及宗教信仰具重大意义。

  解疑

  奇特镇墓俑,或受道教影响

  此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批极具特色的镇墓俑。龚扬民介绍,这些镇墓俑大都头顶左右两侧、中间均呈角状,纵目圆面,伸出舌头、手执蛇、锤,形象魑魅奇特。

  “这种形态的镇墓俑在其他区域和在此之前的年代都是没有类似的材料的。”龚扬民猜测,成汉时期生活在此地的人群深受天师道的思想影响,从这个角度看,蛇代表着龙,可以吐出火焰驱鬼;锤子可能代表闪电,源于传说中雷神的形象;纵目则与三星堆风格有些相似。“镇墓俑在墓葬中的作用是很大的,眼睛作为精神世界中的一种地位象征,所以做成了突出的样式。”龚扬民说。

  “蜀地的宗教信仰一直很浓厚,并且是持续的。这批成汉墓葬的发掘,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龚扬民解释,联系到成汉政权的流民来源,主要是以�z人为首领,羌、氐族为主,这对于研究成汉时期人们的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一座墓葬中“军司马印”的出土,让考古工作人员推测,成汉政权的官制等级性质并不明显。“军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参谋,在军队中地位算是比较高了,但是这座出土印章的墓葬规格并不比其他墓葬高。”龚扬民推测,这也许说明了成汉政权在官制上也许模仿了中原王朝,但实际治理方式却又相对原始。

  除此以外,墓群还出土随葬器物400余件,主要有陶器、瓷器、铜器、银器、铁器等。龚扬民说,该崖墓群形制丰富、持续时间较长,是研究东汉晚期至两晋时期四川地区人口迁移、技术发展及丧葬习俗的重要考古材料。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戴竺芯 实习记者 姚箬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2

www.cunzhiwang.com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村志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柳桥宝隆大厦   邮编:100073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