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
2017年第二届中华彝族文化艺术节将在云南省文山市举办
旅游资讯 2017-11-21 21:12:48   |   来源:中国记者联盟网 【打印本页】
  中国村志网 云南讯(首席记者 田建海)据云南省文山州彝学会消息,第二届中华彝族年文化艺术节暨中国民族品牌公益行走进文山活动将于2017年12月2日至4日在云南省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文山市举行。

  本次中华彝族年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宗旨,挖掘、传承、展示、推广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多元精神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发展为目的。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意义。届时,将有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彝区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展演,企业家经济发展论坛,民族文化大联欢等精彩活动不断。

  彝族文化新视野

  彝族,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中华民族中重要的一员,属世居大西南的少数民族之一,汉史中记载为“西南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约在8000多年前的母系社会时期,彝族先民就创造了自源体系的“彝文”文字和天文历法“十月太阳历”,并在社会上广为使用。

  彝文是古老的音节文字,表意文,一个字形代表一个字意,与汉字相似,但它并不是借用和模仿汉字的产物。国内外专家学者已把古彝文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亚文、哈拉巴文并称“世界六大古文字”,代表着世界文字的一个重要起源,且至今还在继续唯一使用的古文字。彝族先民创造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其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文字的创造和使用。几千年以前,彝族先民就是用这些古老的文字,忠实地记录了彝族漫长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形成了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从许多古籍中看出,彝族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性;独特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科学的先进性;贴近生活的实用性。在历史上彝族文化为中华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发挥过重要作用。

  彝族先民创立的“十月太阳历”是世界上最早一部广泛运用于指导生产生活的重要天文历法,也是迄今为止所有天文历法中最为精确的一部历书。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在探索天、地、人和万物之间的奥秘,不断地在对日、月、星辰的天象研究变化中,辨识了北斗七星、二十八宿星和九星变化,以观测季节变化和天体方位来确定北斗七星和二十八宿星。按照北斗七星的斗柄上指、下指来确定大寒和大署两个节气,大寒来时为“过年节”,大署来时为“火把节”。把一年划分为10个月,一月为36日,整年为360日,余5日(4年中多一日)作为过年日,这样就使年度日期达到365—366日之间,使其精密度接近于回归年366.2422日。彝族的这种“十月太阳历”,是彝族文化悠久和彝族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根据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物史纪略》、《创世志》、《勒俄特依》、《毕摩谱》、《谱牒志》、《滇彝古史》、《吐鲁立咪》等历史巨著记载,彝族自称为“尼”,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彝族先民曾经创立过滇、夜郎、巴、蜀、黑、白六大侯国和唐代时期的南诏国。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其余散居于其他省份及境外,在中国的总人口约有900万,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近百万。彝族支系繁多,有诺苏、聂苏、纳苏、乃苏、聂祖、阿西泼、阿细、撒尼、尼颇等自称,在彝语语境中含义完全相同,皆源于“尼”,在总称上“尼措”一词可以覆盖所有支系的称谓。各地彝族文字基本统一,方言有所区别,语法结构相似。彝族现主要聚居区仍然保存着天文历法、文字典籍、婚嫁习俗、丧葬习俗、服饰特色、语言口碑、歌舞民俗、建筑风格、神话传说等独特的民俗文化,如:贵州的婚嫁习俗“阿卖恳”、丧葬习俗“恳合呗”、歌舞“阿西里西”、古戏“撮泰吉”,云南的歌舞“跳菜”“海菜腔”,全国彝区至今仍然保留着共同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和“彝族年”等风情习俗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省文山州彝族服饰】

【云南省红河州彝族服饰】

【云南省巍山县彝族服饰】

【四川省美姑县彝族服饰】

【国家级非遗——贵州彝族铃铛舞】

【国家级非遗——贵州彝族古戏撮泰吉】

【贵州省赫章县彝族服饰】

  藏羌彝文化走廊非遗传承行动特约歌手

【彝人传奇音乐新专辑北京首发新闻发布会】

【彝人传奇音乐专辑 | 丽江古城义售店】

【彝人传奇音乐专辑 | MV套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2

www.cunzhiwang.com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村志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柳桥宝隆大厦   邮编:100073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