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民俗
范增文化与九遮民俗
乡风民俗 2017-02-15 11:36:54 【打印本页】
范增文化在九遮山流传了两千多年,受之影响,形成了九遮山各种各样独特的民俗文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九遮山特色食品
传说当年为建范增庙,男人们都去建庙,妇女们在家做饭,家里粮食少了自己舍不得吃,便去山上采些乌糯(蔗根粉)、莫菜、蔗菜和一些植物叶子来吃,说是吃了野菜可以治百病,不仅可以解饥,还可以长寿,伴随亚父永留人间,故吃野菜的妇女越来越多。加上九遮山的妇女心灵手巧,把这些食物加工成美味的乌糯扁食、乌糯包子、英菜麦饼、老欧豆腐以及凤爪菜等各种香喷喷的食品用来招待客人,现在它们都成了农家乐桌子上独特的美味,于是野生野菜成了九遮山最具特色的食品。
乌糯扁食和乌糯包子是取乌糯(蔗根),经过捶打,炼出根汁,再经过过滤、沉淀,制出乌糯粉,然后用热水把乌糯粉调和成面团,再炒些馅子,一个个做成扁食或包子,或蒸或煮来吃,吃起来既香又有韧劲。吃了以后,还有补脾益气,强健机体,增强抗病能力。 
荬菜麦饼是取山上的荬菜叶,汤煮后浸泡在水里一段时间,然后加油、盐、蒜(现在有加肉末的)等炯炒,再做成麦饼,九遮山的妇女手艺好,把麦饼做得很薄,所以吃起来香脆酥软,非常可口。荬菜的药用价值很高,吃了可以清热解毒,防治癌症。 老欧豆腐也叫鸡眼睛豆腐,是取山上有一种叫老欧的柴叶,泡上沸水后捣碎,过滤出叶汁,加上少量的豆杆灰搅匀,过几十分钟就凝成豆腐。然后把豆腐切成小块,在沸水里涝一下,再加些油、盐、韭菜等小炒或小煮一下就可以吃。它的特点是清香、脆口,略带热性,所以吃了可以开胃、助消化。 凤爪菜,是春天蔗根长脑的时候,摘取嫩脑,用沸水先煮一下,捞出来,即可炒者来吃,也可以晒干后炯煮来吃,味道都很香。蔗菜素对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吃了以后,可以杀菌消炎,清肠排毒,近年来科学研究表明,蔗菜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 
2、宗教信仰
两千多年来,九遮山百姓把范增当做神来供奉,人们都想得到这位神的庇佑,所以家里有重大的事情都去问卜一下“仙皇佛”(范增),比如:家里盖房子都要先去亚父庙择个动土的好日子,同时用一个纸牌把“仙皇佛”请回家立在盖房处旁边,每天都去烧香叩拜,一直到房子竣工才把他送回。这种信奉不但在九遮山家家如此,而且周边很多地方的人家也如此。再如嫁娶,父母在决定子女婚姻的时候,先去求签问问“仙皇佛”合与不合。若是上上签,则找个良辰吉日以完婚。还有,过去的人病了,也去求“仙皇佛”来治。现在,很多老板在决定做某种生意之前,都得先去求签问问“仙皇佛”,然后再做决定,开业的日子也来这里择。甚至有的外出打工的人,每年第一次出门的日子也来仙皇殿选。
3、民间文艺活动 
根据传下来的记载,九遮山的庙会,以范增诞辰日(农历二月十四)为节日,做到“年年都有庆,三年一大庆”。这种迎神会在队伍序列,神服神盒,旗锣伞扇,队伍人数,服饰衣着,器械设备,走过庙,设坛祭祀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规范和要求,既庄严又有艺术性。队伍陈列次序:最前面是“头牌直示” , 上面写着“纪念范增”,后面紧跟着五彩庙会大旗,再依次是:大锣、大鼓(都是两人扛的)两支长号;范增行宫塑像;舞狮队伍(四只狮子);十八位骑士队伍;由十二位小姑娘,加一位领头组成的“莲子行”,边打边唱;四十四人加一个头组成的扛着“三盘铣”(放上火药,当礼炮用)的队伍;边敲木鱼边念弥陀的婆婆们;再后面跟的是善男信女们以及看热闹的人们。大庆的时候,队伍从九遮山出发,一直迎到岭根,一共有二十多里路程,路过的村庄及寺庙都要设坛祭祀,小庆是从范增庙出发迎过桐桥、东江到明堂就可以了。每年这个节日都要在亚父庙演戏至少三天三夜,以前是桐桥村自己组织越剧戏班演出,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各种原因就没有延续下来。现在每年都是请一些较为有名的戏班来演。但是村里还保存着以前做戏的行头,那时的行头不同于现在的,衣服上的图案花纹都是手工刺绣,饰品也很珍贵,所以很有保存价值。 
4、范增文化
千百年来留下有关范增隐居九遮山的种种传说,形成了九遮山特有的范增文化。因为这些传说实际上是人们对范增及范增精神的颂扬;是一种对人格和道德的肯定和崇拜,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传说的生动形象深沉与亚父风物遗物的吻合,这是九遮山风景旅游独具鲜明特色的资源宝库。这本身便是国内罕见的范增与九遮山风光迷人,传说动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神奇秀美的展示,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另外随着文物学、考古学、地方史志、民俗学等众多领域的深入开掘,一些早有定论的人和事都不断得到新的内涵和推断结论,加上大量的民俗遗风,风物传说,文物古迹的佐证,使人们从难以置信渐渐为九遮范增文化所熏陶,同时这一过程也是推动挖掘范增文化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还有,由于民间信仰的传承和九遮山迷人的风景,引来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前来拜渴游赏。最早有记载的是明朝的许明透,自号明岩逸雯,有 《 菊隐集 》 ,很可惜由于作品失传,仅留下 《 济溪隐居 》 一首。后来有记载的是清朝的诗人潘来,他在 《 游天台山记 》 中写道:“自明岩南行十余里之茶山(即九遮山)林壑尤美固之欣然 … … ”还有清朝的诗人何登云等,现代的不计其数,他们为此写碑、撰序、写诗、写联、为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积累成集,至今已上百首的诗词、楹联和数几十篇的赞美序、文。有据可查的较早记载范增文化的是何氏谱碟中 《 石船仙迹 》 ,作者何登云。诗云:“石船夜渡到天台,亚父登仙何处来。一座萝完千古在,两山花洞万年来;停船岩下清凉地,勒马庵前法净台。相传范增成佛在,至今静坐白云限”。此诗写于道光二十三年(即 1844 年)。正是这些诗词文章构成了范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范增文化的精华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2

www.cunzhiwang.com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村志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柳桥宝隆大厦   邮编:100073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