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化之根 铸就华夏之魂
—— 专访华夏百科研究院院长、《中国村志》编委会主任田剑
中华文化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做好中国地方志工作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话,激发了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地方志作为国之史籍文体,逐渐为人们所熟悉认识,明白了志书(地方百科全书)的属性,知道了志书“资政、存史、教化”之功能,我国各级党委、政府也很重视,不惜人力财力去投入修纂。
但对于村志,人们似乎较为陌生。何谓村志?有何作用?怎样编修?当前面临哪些现实问题?我国的村志修编是个什么状况?2017年9月11日,带着一串问号,记者专访了华夏百科研究院院长、《中国村志》大型丛书编委会主任田剑。
“由国家相关部门领导支持、华夏百科信息研究院发起、多家新闻文化机构参与,组成了《中国村志》大型丛书编委会。”田剑告诉记者,国家完整的方志体系犹如中华龙,应由龙首——“中国国家志”、龙躯——“省市县三级志”、龙尾——“乡村志”共同组成。
《中国村志》的“民族守望”
受到历史上统治者唯心主义思想影响,明代以来开始有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山川、坊郭镇市、土产、贡赋、风俗、户口、学校、军卫、郡县廨舍、寺观、祠庙、桥梁、古迹、宦迹、人物、仙释、杂志、诗,文的编纂,历代官方多注重的是“官志”的编修,为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而作为乡土村落的“民志”则不被重视,极少修编,不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方面说明了统治阶级的“鄙民”思想,同时也可看出方志事业发展所受到的局限。
但涉及中国村落的沿革,村志编修古已有焉。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郎遂编撰安徽池州《杏花村志》,“清人为村立志,颇为稀奇,是修村志之起端”。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汪叟编撰上海闵行《紫堤村志》。道光末年侯云若续修《紫堤村志》之后,沈心卿以汪叟是否编纂《紫堤村志》为原本,参阅侯云若续修《紫堤村志》时采集的资料,增修《紫堤村志》成稿于咸丰六年(1856年)。30多年后,张启楠抄录《紫堤村志》,于民国八年(1919年)刻印《紫堤村志》,流传于世。《紫堤村志》自康熙至民国八年(1919年)的202年间,历经创修、续修、增修,使其志体不断完善,内容渐实,成为上海地区村志的佼佼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推进,未被列入新方志规划的村志正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令人鼓舞。近些年,各省在普修省、市、县三级志书的同时,一些地区率先编纂村志。1991年6月,浙江省江山市《白沙村志》出版发行,是为中国第一部以村为单位单独出版的村志。浙江省将村志编修、出版纳入浙江乡村社会研究系列丛刊,已有一批村志问世。安徽省着手编纂《名镇名村志》,一些地方已先行自发编纂、出版了一批村志。在山西省2.8余万个行政村中,目前有500余个村子编纂村志。
农民自己动手编纂村志的现实,说明千百年来一直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开始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一系列过去梦中也不可能有的新追求。由于生养村民的村落大多名不见经传,身不在典册,也难进入一直是由文人文化中记录的大背景、大历史,因此村民亟须通过史学来为自己定位,让史籍留下自己的足迹,也需要通过史学总结经验,探索大力发展的方向。“人有爱乡心而后有爱国心,不能爱乡而谓能爱国者,是谰语也”(《辽阳洲志乡土志》卷前)。村志使农民感到特别亲切,尤其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爱国先爱村,爱村必读志。村志以其特别生动翔实的资料为村民提供了热爱家乡的生动教材,能够正确而又适度地调动人的恋乡恋村情结,既可教育今人,又可启迪后代,其教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中国目前约有60多万个行政村。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2005-2009年,全国每年减少约7000多个村民委员会。这说明,在中国这个曾以农业文明兴盛的广袤大地上,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在消失。农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一些村落已经或行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她所积淀的厚重文化也有消亡的可能。不即刻抢救这些历史文化,必然会造成历史的遗憾。据《羊城晚报》报道,近年广州的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冠以“村名”的地方没有农田、菜地、祠堂等,早已看不到“村”的影子。而一些古老的村落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被湮没,被遗忘。为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上海、广州市政协委员倡议,让广大农村都积极行动,编写自己的村志,让一些古老的村落文化得以传承。
从国家层面上看,由于村志未列入整个方志编修序列,目前村志的编纂多属自发行为、各自为政,因而亟须各级政府的有力支持。就像省志、市志、县志,应将其纳入政府工作范畴,尽快从由提倡到规导的过渡。加大村志修编的宣传舆论导向,营造村志修编的氛围,宣传村志修编的重要意义,发动、号召村民关注、村民支持、村民参与。各级政府应出台有关条例、办法,从组织、规划、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明确规定。
当前尤需解决的:一是财力筹措问题,村庄既为中国最小一级行政单位,何以省市县三级志书每部动辄拨款数百万经费,而村志编纂十余万元却要自己筹资捐?二是编写力量问题。村志也是志,是整个方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样的也存在是否符合体例,质量是否过得硬等问题。这样,就对所有村志编修者的专业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但全国村庄体量之大,地方政府专业修志人员不足,以当前国家修志的宏观状况,建议各级政府、各级地方志机构积极集聚社会、民间修志人才力量,共同成就中国村志大业。
“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在中央领导的关心关怀下,在各级政府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共同努力下,《中国村志》事业必将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独特作用。
编辑:张君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