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无巨款,家无长物,唯一有点价值的就是这点藏书了。我希望它和它所承载的文化,能成为汨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合唱里的一个音符,渗入今人与后人的血脉。”任国瑞说。
40年来辗转多地,藏书始终初心不改
走进任国瑞屈子祠村的老家,进门入眼全是图书,仿佛走进了一个图书馆。“老屋我取名为‘蝶梦斋’,分上下两层,这里大概藏有12000余册图书。另还有8000余册陈放在长沙的恕德斋和我现在的办公室及编辑部。”任国瑞告诉记者。
今年59岁的任国瑞于去年7月退出实职工作,今年又被返聘为省人民政府主管的《文献与人物》杂志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他告诉记者,这两万册书,是他四十余年为了学习、探索和写作而不断购置、交换的积累。“我的书虽然不多,但是没有充量之嫌。在我眼里,大部分都是精品图书。”
记者看到,这些图书中,有各地的民俗资料、工具书,也有明代的书法折页、清代的地方志和家谱、民国版的图书等等。
“上初中的时候无钱买书,向同班同学借《成语小词典》抄录。原定借一个月,几天后对方提出只能给我10天。我便改抄录为阅读,竟然背下了全部词条。此事在我心中刻下了深刻的烙印:藏书对于学习和研究,是何等的重要。此后,便形成了我无意衣食住行,而重视攒钱买书的习惯。”任国瑞说。
“我的藏书,有鲜明的历史地理特色、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湖南特色、汨罗特色和个人的研究特色。这些便是它的珍贵之处。不过,它的缺陷也很鲜明,就是它对于百科万象的不完整。”任国瑞坦言。
做小工,每天只吃两餐:只为攒钱买书
在“蝶梦斋”里,仲春的阳光涂抹在他背后图书墙上,让任国瑞的回忆显得温怡而餍足。
上大学时,任国瑞为了攒钱购书,每个周末他都偷偷到附近的建筑公司去做小工。为了购买价格昂贵的地方志书和家谱,他曾多次向亲友借钱。为了省钱,他规定自己每天只吃两顿饭。
为了写作填补中外屈学研究空白的《屈原年谱》(1990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一书,他除了去全国各大图书馆和文博机构查抄资料、向有关专家学者借阅资料外,还跑了许多新华书店、民营书店和古旧书店,乃至大街小巷的书摊,寻购了不少相关图书报刊资料。为写作《湖南抗战志》《湖南地名史话》《中华姓氏史话》(丛书)等计2000多万字的三部大书,他除自己直接购买大量书籍外,还在全国各地委托了200多位朋友,给他搜寻购买资料。
任国瑞经常应邀去外地讲。一次与著名史学家何光岳先生从雎县讲学返回,途经开封时去书店与市场买书,他发现自己6000元讲课费不够,便将何先生的讲课费也借来买了书。何先生笑着说:“我们真的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任国瑞却说:“我有牵挂。我牵挂我买的书是否能安全送达。”
近20年来,任国瑞的稿费、讲课费和书法润笔费,几乎都投在购书上。
反哺故土:欲无偿捐赠毕生收藏
“古往今来的无数藏书大家,往往是生则聚,而死则散。那些高官巨贾的收藏,更是如此。”任国瑞说,人总是要死的,而承载知识的图书却可以冻龄。他的图书,就像林逋的梅花与仙鹤,他想在身心尚可之际,为他朝夕相处的图书找一个好的归宿。
“想要我这点藏书,并丰厚付酬者不少。广东和江苏的朋友看了我的藏书后,都愿意出300万整体打包购买我的图书。省内的长沙市、浏阳市、长沙县,都希望我的图书有偿地交给他们。我以我还要靠这些书搞研究为由,都婉言谢绝了。”任国瑞说,愿意将这些收藏无偿地捐给家乡,捐给屈子书院。
“爱故乡故土,是人所共有的一种本性。我亦不能例外。离开汨罗20多年了,到了该反哺故土的时候了。”说起汨罗,任国瑞的心中,洋溢着浓浓的桑梓情怀。
“我知道,目前屈子书院已完成主体建筑,正在布展。书是书院的标志、基础和根本。我的书以历史、地理和国学文化者居多。而关于汨罗古今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人物与社会,关于端午龙舟文化、关于屈原研究等内容比较完备。所以,捐给屈子书院,可谓各得其所。”
问及捐献时间,任国瑞说,此事只在跟朋友的闲谈中说过,没有跟官方对接过,如果家乡不嫌弃,我希望那一天快点到来。
【采访手记】采访结束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屈子文化园管理中心。屈子文化园相关负责人对此十分感动,并告诉记者,他们将于近期去长沙拜访任国瑞先生,表达对他捐赠图书的敬意。
我们期待,这份大爱,能成为汨罗一笔无价的财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