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集美溪西村完成村志初稿
据厦门日报报道 改革开放以来,后溪镇溪西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经过整治提升后,好生态成了当地一张名片。村民办起了“乡村集市”,每逢周末常接待上千游客。2015年,当地开始编撰村志,还原干部群众的创业历程,弘扬改革开放的成就。目前初稿已经完成,预计在今年底印刷。
20多人组成编委会
历时3年多完成初稿
对村志,村民们翘首以盼。一名村民说:“以前一个乡镇,甚至一个县,想要编撰一部地方志都不容易。没想到,现在我们村也有自己的村志了。”
为了编好村志,2015年2月,溪西村成立了由20多人组成的编委会,分成8个小组,每一名小组长要走访200多户,负责收集、校对每一户人家的信息资料。70多岁的杨美添被大家推选为主编,因为他的文字基础好,曾经在《集美报》发表过不少文章,接待过台湾来的同胞,写出感人的《台北万华杨氏宗亲回乡谒祖记》。他还配合碧溪小学校长连友生编写出《碧溪小学光辉史》。此外,他曾在村里的知青农场、镇工商协会工作过,又是杨氏宗亲会的秘书长。村民杨仁义说:“杨美添对村里的文化、文物都比较熟悉,还参加过族谱编写工作,最重要的是他很热心。”
细细核实原始资料 确保村志准确无误
杨美添等人不负重望,对编撰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为了寻找关于村内“军民团结桥”的资料,他们前前后后花了两个多月,先是在知青农场的会计簿里找,再去杨氏宗亲会的资料室找,但都没有找到,最后在杨美添家里的一个杂物箱里找到了。杨美添说:“找到1970年的原始资料,才能清楚地看到团结桥的相关记录,仅凭回忆是不准确的。编写村志一定要找到原始准确的资料,才能保证可信。”
杨美添在村志初稿的《序》中写道:“收拾历史文萃,整理古今珍宝。溪西村的首部村史即将面世,它记载与挖掘出本村史上沉寂已久的古今‘文萃珍宝’,也是村民参与创建美丽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又一硕果。”
探究河南山名来历
牢记祖地传承家风
杨美添在编写村志时,将“河南山”的来历放在了重要的章节。他还特地到河南山脚下,听那里的村民讲述并佐证相关历史。
河南山位于溪西村的西北面,是周边最高的山峰。相传公元1300年前后,溪西村杨氏先祖自河南光州府固始县入闽拓基,在下庄、坂山一带围城创业。但祖妣入闽后思念河南故乡,恳求其夫带她回家探亲,杨氏先祖安慰祖妣,指着这座最高的山峰说:“只要翻过这座山,就可抵达河南故乡,但沿途山高路险,单凭我一人难以带你回家。我们在此开发有时,已子孙兴旺,士农工商,各操其业,待农闲时,带儿孙一同回去,人多才好互相帮助,扶你翻山越岭。”从此,杨氏子孙就把这座山命名为河南山。
如今,众多姓氏的村民共同在河南山下安居乐业。杨美添说,编撰村史,也是为了让村民牢记祖地,同时传承优良家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