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星展示出版的《白水港史话》 通讯员 冉德强 摄
在宜都市枝城镇白水港村,有一位基层老干部沈明星,他凭着自己对家乡这片热土的挚爱和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执着,历时4年、筹措资金4万余元,义务为家乡编写出一部《白水港史话》,详尽记述了村镇变迁史料,成为宜都市第一部村史,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短短几个月时间1200本书就所剩不多了,真没想到这本书如此受大家欢迎。”6月13日上午,沈明星向记者说起他刚出版不久的《白水港史话》时,显得格外激动。
退伍老兵
发挥余热誓写家乡村史
今年58岁的沈明星是宜都市枝城镇白水港村党总支委员,分管党务工作。高中毕业后走进军营,复员后任村干部30多年,是一名有近4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土生土长的他见证了家乡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小村庄不断走向富裕文明的变化。
2005年,平时爱好写作的沈明星就和儿时的伙伴宜都一中教师傅世金说起自己想编著一本村史的想法,但因工作等诸多原因一直耽搁下来。直到2013年,不期而遇的一件小事让沈明星再次强烈萌生出了要为家乡编写村史的想法。
2013年,在一次走亲访友的宴席上,沈明星偶然听到几位村里的老同志在谈论解放前白水港的一些风土人情、历史变革,大伙在一起高谈阔论,好不热闹。沈明星听得津津有味,坐在一旁的几个年轻小伙虽然听得认真,却一脸茫然。看到如此情形,沈明星顿时陷入沉思:“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厚重,然而却没有一本像样的文字载体予以记录,如今大多数年轻人对村史一无所知,自己何不将这段历史重新整理起来,让历史一代代传承下去,缅怀先辈,启迪后人。”
栉风沐雨
不辞劳苦完成20万字村志
村史是记载一个村庄地理历史、风俗人文的书,编写程序相当复杂,单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完成。
2013年3月,沈明星来到宜都一中教师傅世金家中,郑重其事告诉他自己的想法和请求:论文化水平,他只是高中学历,而且他不会电脑操作,想为本村编村史空有一番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他希望得到对历史颇有研究的傅世金的指导。傅世金听闻后当即表态,愿意为编写村史贡献力量。
沈明星白天要忙村里的事情,一有空闲便在村子里走家串户四处查资料跑信息,晚上坐在灯下整理编写。沈明星还多次往返于宜都档案馆、枝江档案馆查阅历史档案资料,力求准确无误。为了获取可靠的信息,他逐门挨户地走访村里村外40余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了解具体情况。希望通过从这些见证者、参与者口述记录的形式将村里的事件记载到村史中。
村民刘臣云当年在枝城堤防站工作,据他回忆,1998年大洪水,枝城最高水位达47.86米,为了让数据更确切,刘臣云专程到宜都水利服务中心寻找当年的记录,最终将数据重新确认为50.86米。
沈明星一忙活起来就是四五个小时,经常和村民畅谈到晚上10点钟,回到家便奋笔疾书到凌晨2点钟。一个人在成堆的史料中整天查找虽然十分辛苦,但他却乐此不疲。因为不会电脑打字,20万字的村史全靠他日日夜夜手写完稿。长达4年时间的创作,头发写白了,视力下降了,但他从不言放弃,在他家里和办公室的书桌上,他搜集的资料和手稿摆了近一米高。
众人协助
克服困难村史顺利出版
2013年12月底,经过3个月的采访,4个月的写作,《白水港史话》初稿得以问世,面对着厚厚一沓底稿,沈明星喜极而泣。然而出版的资金却让他犯了愁。正当犯愁之际,在外做事的村民刘泽鼎在一次回乡时,得知沈明星的义举,当即决定出资3万元作为修编村史经费。在他的带动下,5名村民捐款1.3万元。刘泽鼎说,“一位基层老干部,凭借自己对家乡这片土地的热爱,靠一己之力带动身边的人共同挖掘本地文化历史,他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说到撰写《白水港史话》的感受,沈明星说:“希望写村史可以向村民们普及家乡的形成和源流,方便家乡父老外出宗亲和后裔回故里寻根认祖,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和传承。”
2016年12月,《白水港史话》正式印刷出版,全书共计20余万字,共计印刷1200本,耗资4万余元,是一部较为详实的村史资料集,特别是对农村编史工作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该书以历史篇、政治篇、经济篇、发展篇、文卫篇的形式成书。5个篇章共50篇文章,每篇文章叙说一段历史。有历代涉及的历史人物,有发生在村里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
该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宜都市史志办、宣传部、文化局都对该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肯定,认为该书乡土文化相当浓郁,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翻天覆地的巨变,是帮助村民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者 蔡艳妮 通讯员 冉德强 万红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