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物
江西上高盲人道情传承陷人才“寒冬”:青黄不接 后继无人
乡村人物 2017-09-12 14:50:43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苏路 程姜涛 【打印本页】

江西上高盲人道情传承陷人才“寒冬”:青黄不接后继无人

  近日,中新网记者到江西上高县探访该县盲人道情的传承状况。图为上高县盲人曲艺队队长陈锁生和队员左仁明、喻金根表演道情。 苏路程 摄

  中新网江西上高9月6日电 (记者苏路程姜涛)上高道情,是流传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的民间曲艺之一。2008年,列入第二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上高道情传承陷人才“寒冬”,演艺队伍面临严重老化、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等问题。

  “道情的传承是我最担忧的事情”,65岁的陈锁生是上高县盲人曲艺队队长,亦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民间曲艺人。近些年来,他反复念叨着上高道情的传承,“传承人年纪越来越大,年轻人不愿学,担心道情会在我们这一代失传。”

  上高县盲人曲艺队于1952年成立。道情演出场地简单,只要几条凳子、一张桌子就可以。曲艺队员一进,只要锣鼓一敲、二胡一拉,就会引来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围观。

  上高道情,是流传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的民间曲艺之一,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上高道情传承陷人才“寒冬”,演艺队伍面临严重老化、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等问题。图为上高县盲人曲艺队队员表演节目。 苏路程摄

  60岁的左仁明是盲人曲艺队的老队员,以成为一名优秀的道情传承人而自豪。时至今日,左仁明依然记得加入曲艺队的情景。“1977年4月25日,我正式加入盲人曲艺队。那时,很多人想进曲艺队学道情,但大部分人都被淘汰了。”

  “在县里的文化馆参加培训,有师傅教我们唱腔、拉二胡。”掌握所有的道情弹唱技巧后,左仁明开始到各村各巷表演节目。

  一根盲杖、一把二胡、一把木鱼,走村串户,行走万里,演绎民间故事,宣传国家政策。道情陪左仁明及其同事度过了快乐、有成就感的前半生。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道情在农村很跑火。只要办红白喜事,都会叫我们去演出,有时一个村庄要唱几个晚上。”陈锁生称,那时农村除了电影、演戏,就没其他娱乐活动。“道情能说书,能唱歌,非常受农民喜欢。”

  近日,中新网记者到江西上高县探访该县盲人道情的传承状况。图为上高道情传承人陈锁生、左仁明、喻金根一起配合表演。 苏路程摄

  “去农村演出,人家打爆竹欢迎。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我们很开心。”56岁的盲人曲艺队队员喻金根称,最辉煌时,唱道情的收入能支撑一个家庭的开销。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不少传统民俗日趋淡化,上高道情这种相对比较单调的曲艺形式受到更大冲击。陈锁生称,现在,一年可能就一百多场演出,每场收费很低。

  由于学唱道情要求记忆力强,能吃苦,收入却不高,近年来,几乎没有年轻盲人愿意加入上高盲人曲艺队。

  这两年,在上高县文化馆的帮助下,陈锁生等人到特殊教育学校招收盲人学生,到田间地头寻找合适的盲人。遗憾的是,陈锁生仍然没有找到愿意学道情的年轻人。

  目前,上高盲人曲艺队仅有5人,平均年龄60岁,人才匮乏成为发展瓶颈。陈锁生担心,道情将失传。

  “工资比较少,待遇低,学习周期长”,陈锁生建议,解决道情传承人的身份、工资和养老问题,“要有资金投入,才有人学习,才能将道情发扬光大。”

编辑:张君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2

www.cunzhiwang.com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村志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柳桥宝隆大厦   邮编:100073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