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物
写村志绘脸谱 留下宝贵文化遗产
乡村人物 2017-10-23 13:46:28   |   来源:西部商报   |   陈振峰 【打印本页】

刘尚贤练习书法 西部商报记者 陈振峰 供图

  刘尚贤练习书法 西部商报记者 陈振峰 供图

  西部商报讯

  本报推出的大型励志公益栏目“出彩甘肃人”,旨在对甘肃各行各业的出彩者进行集中展示。栏目向全省发出征集令后,刘先生极力推荐他的爷爷——通渭县的刘尚贤。老人不但利用工作之余编纂出一本20万字的《固堆河村志》,并且多方收集资料,绘制编辑出版了《通渭秦腔传统脸谱选辑》,使通渭秦腔戏剧脸谱努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作之余 苦心积累写村志

  只有初中学历的刘尚贤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绘画、篆刻、雕塑等。1958年参加工作之后,曾供职多部门,在工作期间,他十分留心于乡土素材的收集积累,利用工作之余他写出了一本20余万字的《固堆河志》。

  刘尚贤说,作为苦水河的儿子,他始终不忘乡情祖恩,早就想为生他养他的家乡——固堆河写部志书。于是,他寻访乡亲,实地勘察,访遍了故乡的老学者,又多方整理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辛勤浇灌下,一部村志终于应运而生。

  一村一庄修志,全凭口碑传闻,需要广泛搜罗,认真筛选,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细致的工作,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刘尚贤不畏困难,历时五载,数易其稿。大至历史沿革、地质地貌、生产发展、社会变革、族系源流、人事演变,小至方言俚语、风土民情、婚丧嫁娶、民间习俗、秧歌小调、儿歌童话等方方面面,他都作了深入细致地考察了解,并补漏纠错,记载入册。

  细心研读刘尚贤著成的这部村志,上溯明清,下限1997年,时间跨度遥迢百年。所列纲目,眉目清楚,应有尽有。所记史实,材料翔实,文字通畅。时人读之,得知因堆河由小至大、由穷变富的历史经络;后人读之,可知前人耕耘这块黄土地之艰辛不易。因而,在孙子刘先生的眼中,这里不仅记述了一个村庄成长的脚步,更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绘制秦腔脸谱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秦腔脸谱绘制源远流长,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通渭县历代秦腔净角艺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这些珍贵的脸谱艺术资料,基本都保存在部分艺人的头脑中,随着老艺人的自然消亡和时代的变迁,部分画在乐楼后台墙壁及留在纸上的珍贵脸谱资料也随之失传,刘尚贤觉得非常遗憾。他觉得,收集保存相关脸谱资料,防止其散失的工作刻不容缓。

  为此,刘尚贤通过走访县内的秦腔老艺人,研究秦腔脸谱艺术,广泛搜求,陆续收了三百多幅脸谱样稿。为了不让已收集到的脸谱资料再次丢失,他研究、临摹、构图,数易其稿,六历寒暑,亲手绘制秦腔脸谱一百余幅。2017年,《通渭秦腔传统脸谱选辑》终于成编。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了解秦腔脸谱的特点,欣赏脸谱艺术的内涵,他还在每幅脸谱下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及须发头帽的基本特征,以供后人参考。

  最大愿望

  秦腔脸谱传承后继有人

  一位八旬老人,无论酷暑寒冬,都伛偻在他那仅10平方米的书斋,或伏案疾书,或卧床遐想,甚而睡至夜半,突然灵感来临,挑灯夜战。一部村志,洋洋18万言,一秦腔脸谱选辑,绘制100余幅脸谱,不知耗尽他多少心血,消磨他几何时光。

  “刘尚贤老人此举对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县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卓具贡献,值得推崇。”“只有职业演员和职业美术工作者及民间艺人相结合,才能使通渭秦腔戏剧脸谱这一艺苑奇葩薪火相传,大放异彩。”省内很多文化界人士对刘尚贤老人的文化成就给予出了很高的评价。

  现在,刘尚贤最大的愿望,就是后继有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2

www.cunzhiwang.com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村志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柳桥宝隆大厦   邮编:100073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