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全国首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东阳市公布了新增的118处东阳市级文物保护点。
这些新增文保建筑,约半数是近1个月来从各类危旧房中发现的。这也是东阳市治危拆违工作中以文物保护为抓手,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实现破立结合的一大亮点。
治危中新发现120余幢古建
截至6月13日,东阳市在被列入“危房”的东阳传统民居中,共新发现120余幢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文化建筑,占地面积约计5万平方米。这差不多是可容纳百余户人家的小型村落规模。
从东阳市文物办获悉,在东阳市治危拆违工作启动后,东阳市文物办向各镇乡、街道下发了各文物保护单位(点)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登录点(简称“三普点”)的名单,要求做好保护工作。随着治危拆违工作深入推进,根据金华市副市长、东阳市委书记黄敏“对古建筑能保尽保,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乡愁”的指示,东阳市文化部门起草了关于在治危拆违工作中做好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工作的方案并由市府办于5月17日下发。与此同时,根据东阳市领导指示,5月13日,东阳市文化和文物管理部门专门成立了4个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专家小组,分赴各镇乡街道调查,对各镇乡街道的古建筑出具治理意见。
近1个月时间,专家组成员走访了全市800多个村庄,查看了1000多幢古建筑,新发现了120余幢具有较高价值的古建筑,并出具了保护治理意见。
江北街道狮山杜小区的14幢古建筑被列为“D级危房”。经过专家组严格审查,有12幢古建筑得到保护,其中的瑞十公祠、汉清公祠、十三间头还被列为东阳市级文保点。
“东阳传统民居以木构架为主,具有现代建筑所不具备的优势。”长居北京的东阳籍古建筑专家王仲奋非常关注家乡的治危拆违工作,“看这些民居是否危房,不能仅看外墙是否倾斜或开裂,也不能只看屋顶是否坍塌,而要看梁架倾斜和榫卯松动程度,以及梁枋构件槽朽程度,雕饰水平的精细程度和用料材质优劣。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建筑的规模、年代及人文历史的影响。”王仲奋认为,屋架没有大问题、雕饰精细的古建筑,都应该无条件保护修缮,“因为东阳幸存的传统民居已少之又少!”
多措并举保护历史文化建筑
“治危和文保不是剑拔弩张的关系,而应该是和谐共存。”东阳市博物馆馆长、东阳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审查委员会副主任陈荣军指出,东阳市领导在治危拆违工作启动时就强调,在治危中必须做好文保工作,治危拆违工作必须为保护利用文物建筑腾出空间。
为了切实改变基层干群对文保与治危工作的认识,专家们在调查中当起了“宣传员”“播种机”。可喜的是,一些镇村干部文物保护意识强烈。“我们村老房子很多,集中在村庄东部。治危拆违工作启动后,我们并没有急着拆房,而是邀请文保、规划等领域的专家前来把脉开方。”虎鹿镇葛宅村委会主任葛煊炜说,专家们现场走访后,建议对村庄内的古建筑保护修缮,拆除穿插其间的违建,打造“民国风格建筑群”,与相邻的蔡宅明清建筑群联动,做好村庄的“葛氏家谱文化”。
为加强东阳市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工作,东阳市成立了历史文化建筑保护领导小组,由东阳市长姚激扬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和东阳市历史文化建筑审查委员会。同时以文件形式明晰了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相关部门的责任。比如要求东阳市建设局做好建筑状况评估,慎重评定历史文化建筑的危房等级;东阳市规划局要指导各镇乡街道做好本地历史文化建筑的规划保护工作,等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方面有助于科学评估历史文化建筑状况,避免了一刀切;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规划出台前拆房的盲目性。
根据东阳市部署,6月10日前,各镇乡街道开展了历史文化建筑自查,重新清理“文化家底”。在此过程中,许多干部和村民都怀着敬惜心理审视古建筑。1个多月来,东阳市文物办接到200余个群众来电,要求鉴定村里的“老房子”是否应该保护。横店镇尚伦庄是较早要求实施鉴定的村庄,东阳市文物办走访后决定对村内的4幢古建筑予以保留,其中的一处明末三合院、一幢民国三合院已在修缮中;一处清中期四合院还有待决定是原址保护还是复建保护。
与此同时,根据东阳市领导指示,各镇乡街道与市文物部门确立了沟通机制,相互确定联系人,互通情况;规定各镇乡街道对计划拆除的D级危房古建筑,均先上报审批。对于即将拆危的村庄以及连片拆除的建筑,提前3天报知文物部门,以保护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建筑。
在这个过程中,东阳市文物办工作人员发挥“5+2”“白加黑”的连续作战精神,对新发现的有价值古建筑,以及群众呼声强烈要求保护或者计划修缮的古建筑,都能保尽保。
针对性治理把历史留在人间
保护仅是第一步,要让历史文化建筑长久存续并发挥存史资世的功能,后期的治理更加重要。目前,认知不到位、规划不科学、资金不充裕等因素,困扰着后期的治理工作。
就认知而言,部分基层干部群众的文保理念亟待加强,“轻视传统民居重视现代建筑、轻视私人住院重注公共厅堂”,甚至认为土木结构的传统民居没有保护价值。业界人士认为,对文保工作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多方合力,长期努力。否则,即使古建筑暂时得到保护,后期也将面临不能挂牌、不能修缮而最终垮塌的危机。
当下,东阳市的不少村居正制订规划。根据东政办发(2017)127号文件规定,各镇乡街道必须在调查摸底历史文化建筑“家底”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逐一制定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整治的计划书、排定限期整治任务表,将完成情况列入“治危拆违”考核任务。因此,村居规划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能否兼顾人居与文保,将决定古建筑能否拥有“一席之地”。
资金不足已困扰东阳市文保事业多年,每年百余万元的市级配套资金,在数量庞大的文保建筑面前,无异杯水车薪。此次,为了易地保护有价值的古建筑及构件,东阳市财政已拨出专项基金,由东阳市文物办和东阳市城投公司共同执行此项工作。
保留下来的古建筑,该如何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生存下去?
《东阳市关于在治危拆违工作中做好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已经开出了“药引子”:必须加强古建筑的综合利用,让古建筑不仅拥有安身立命之所,成为乡村环境不可或缺的有机成分,更让它们既构成东阳文脉又助力东阳后续发展,如此才能实现古建筑的长效保护。
也许,我们有理由建议:应该像“买红木家具,到东阳”一样,打出“看传统民居,到东阳”的口号!在保证东阳市民居住质量的同时,让更多古建筑串连起我们的乡愁、鲜活着我们的文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