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
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带着驯鹿参加运动会
地域特色 2017-07-19 09:45:46   |   来源:光明网   |   张敏彦 【打印本页】

  新华网北京7月18日电(记者张敏彦)“原先是杀生,现在是唐僧”,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民古革军身着民族特色服饰,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景区驯鹿群的围绕下,笑着谈起告别狩猎后的生活。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有“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之称。“敖鲁古雅”是鄂温克语的音译,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曾经,他们常年居住在密林深处,靠狩猎和饲养驯鹿生活。2003年,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民才放下猎枪,从原始大森林搬到了山下的根河市西郊。目前,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民仅有308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现有14个猎民点,饲养驯鹿1200余头。

  带驯鹿参加运动会是怎样的画风? 

     7月12日,呼伦贝尔,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带驯鹿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任婷婷 摄 

  7月12日,呼伦贝尔,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带驯鹿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卜双柱 摄

  作为鄂温克族猎民的一员,70后的古革军放下了猎枪,在饲养驯鹿的同时,他开始接触旅游业,融入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驯鹿是我亲密的生活伙伴,也是森林的招财宝贝”,古革军表示。通过驯鹿养殖、旅游、鹿茸采集等,他从中获益良多。像古革军一样,饲养驯鹿、家庭旅游等逐渐代替狩猎成为鄂温克族猎民的主要生产和生活方式。今年7月12日,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带着驯鹿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驯鹿出场时,引起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欢呼。

  住在“撮罗子”里是怎样的体验?

  6月22日,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撮罗子”状的棚子。新华网张敏彦 摄

  说起2003年之前在山上的生活,古革军对“撮罗子”印象深刻。 “撮罗子”,圆形尖顶、呈伞形状,是鄂温克猎民狩猎时的居所。

  “撮罗子”易搭易拆易搬,夏天在上面覆以桦树皮,冬天则盖上防寒保温的狍、鹿皮。古革军告诉记者,山上最冷的时候,有零下50多度。“‘撮罗子’中间架着篝火取暖,猎民把身体前边烤完之后,马上就得烤后边,”古革军说,“这一晚上,就跟烙饼似的,光在那翻身,确实辛苦。”

  说完住撮罗子的往事,古革军又开起了玩笑,“要是住过一回,终身受益啊!”

  而今,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鄂温克猎民住进了猎民新房,在饲养驯鹿的同时发展家庭旅游。户均88平方米的仿北欧阁楼式鄂温克民居,已成为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发展“家庭游”的新热点。

  看看驯鹿文化“周边”长啥样?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民饲养了1200余头驯鹿,是我国唯一的驯鹿种群。

  

 

  6月22日,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正在啃树叶的驯鹿。新华网张敏彦 摄

  驯鹿为野外放养,自行觅食,主要食物是苔藓、桦树嫩叶和蘑菇。景区驯鹿点管理人员表示,驯鹿还吃点青草,但比较挑食,“只吃青草的尖部”。驯鹿,成为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离不开的文化标签。

  依托驯鹿文化,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开始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与驯鹿文化有关的手工艺品成为亮点。

  

 

  6月22日,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当地居民正在制作手工艺品。新华网 张敏彦 摄

  

 

  6月22日,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正在售卖的手工艺品。新华网张敏彦 摄

  这些驯鹿文化“周边”到底长啥样呢?驯鹿文化“周边”产品多取材于桦树皮或鹿角、兽皮等原材料,大大小小的手工艺品多与驯鹿文化有关。

  桦树船、皮包、驯鹿鹿角项链、耳环......各种手工艺品独具民族特色,上面的驯鹿形态优美,灵动活泼。

  “敖鲁古雅风情、使鹿文化特色”,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正在努力打造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2

www.cunzhiwang.com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村志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柳桥宝隆大厦   邮编:100073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