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
复活的文化印记
乡村文化 2017-06-19 12:10:45   |   来源:吉林日报   |   记者 李铭 实习生 杨茗文 【打印本页】

  

 吉林省2017“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通化主场城市系列活动在通化市科技文化中心启动。

  本报记者 李铭 实习生 杨茗文

  举世瞩目的华夏文明,为人类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像一颗颗宝贵的珍珠,闪烁在中华大地这块迷人的沃土上。

  近年来,山城通化的决策者更是以敏锐眼光探索“非遗”保护新模式,创新性地启动了一项项“非遗”保护计划。

  如今,满族刺绣、山葡萄酒、集安边条参、松花石砚等“非遗”产品让众多游客流连忘返,大泉源酒酿造技艺、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等巧夺天工的“非遗”技艺更是令人在弹指千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中徜徉、叫绝……山城“非遗”犹如一朵绚烂娇艳的奇葩,深深植根于民间深厚的艺术土壤和群众丰富的文化生活。

  挖掘:守护“非遗”文化之根

  地处长白山西南麓的通化市,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是高句丽文化、满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享誉全国的“中国人参之乡”“中国葡萄酒之乡”“中国松花砚之乡”“中国优质大米之乡”……文化遗产资源渊薮,“非遗”项目之丰富、传承人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在工业社会的快节奏中,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失去生存与繁荣的土壤,有的甚至濒临灭亡。通化也不例外。对此,该市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市、县、乡、四级非遗保护网络,由领导、专家、群文工作者组成的非遗普查工作队伍常年深入民间,抢救濒危“非遗”项目。通过三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共普查“非遗”项目150余项,摸清了全市“非遗”项目的区域分布、历史价值和保护状况,掌握了一批“非遗”项目线索,及时记录,形成抢救保护方案,帮助传承人做好保护和申报工作。并科学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自2010年以来,连续公布了三批6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目前,通化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非遗名录体系初步形成。编写了《长白山遗韵——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收录了全市范围内有代表性的56个“非遗”项目,将于近期对外发行。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通化师范学院还成立了“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并投资20万元建成“满族民间美术展览馆”,使一批具有百年历史的珍贵文化遗存得到了有效地抢救和保护。

  目前,通化市“非遗”项目涵盖满族民间美术、传统工艺、传统医药、岁时节令等10个门类,120个项目。其中,列入国家级名录5项、省级名录38项,长白山满族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倪友芝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关宝树、刘建民、丛永莉等34人入选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国江、刘祖林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殊荣。

  传承:山城“非遗”薪火相传

  如何让“非遗”这块文化瑰宝继续传承、发扬光大?通化市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衍变规律,创新传承保护模式。

  该市于2010年在市文广新局成立文化遗产科,此举在全省各地尚属首例;2013年成立非遗研究中心,作为业务机构开展非遗保护研究工作。通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保护、传承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道路。

  拓展“非遗”传承路径。该市一方面为濒危“非遗”项目“雪中送碳”,协调落实传习场,添置设施设备,播撒传承火种;另一方面为更多“非遗”项目“广开门路”,积极推动“非遗”项目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企业,大力提升社会对“非遗”的认知度、认同感和参与意识。先后举办四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近600多人次集中受训。通化师范学院自2000年起开设满族民间美术公选课,让满族剪纸、满族枕头顶刺绣等濒危“非遗”项目传承技艺走进课堂,现已有3000余名学生完成学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扎实开展,为通化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有力地支撑。

  在以大泉源酒业有限公司、通化工艺美术厂为龙头的成功文化企业引领下,通化葡萄酒股份公司、集安新开河人参有限公司、通化县通天酒业公司、梅河口大高粱酒业公司等30余家企业加大对企业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培育品牌。几年来,先后开发生产了泉源御酒、通化松花砚、通化红梅葡萄酒、集安边条参、通化县关东菜、柳河姜家店火山岩大米、辉南县辉发剪纸等50余个知名文化产品,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推广:古老“非遗”走向世界

  通化“非遗”逐步走出山城,频频在国际、国内大型展会中亮相获奖,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非遗热”。

  松花砚、满族剪纸、满族枕头顶刺绣、山核桃拼贴等项目在上海世博会、东北亚博览会、深圳世博会、非博会等大型盛会中倍受青睐,以其独特魅力充分彰显了关东文化的厚重底蕴。集安艺发刻纸技艺先后应邀参加韩国首尔佛教博物馆、韩国碑林园博物馆举办的艺发刻纸技艺个人展,现已成为集安市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通化市持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建立通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心,并在每年“文化遗产日”期间集中宣传“非遗”知识,推介“非遗”项目,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度明显提高。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吉林省2017“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通化主场城市系列活动在通化市科技文化中心启动,期间举办的“文润吉林相约通化”文化遗产日文艺展演、“艺苑奇葩民族瑰宝”满族剪纸精品展、“跨界融合创意发展”长白山文化遗产论坛等10项活动,拉近“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的距离,宣传氛围空前浓厚。

  为进一步宣传扩大通化“非遗”对外影响度,该市还完善了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展览馆,600多件珍贵作品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亮相,精湛技艺令人赞不绝口。

  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才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松花砚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后,该市于2008年成功申报“中国松花砚之乡”,现已举办三届松花砚(石)文化节。如今,松花砚已成为我省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通化市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

  行走通化山城,这些复活的“非遗”项目,就是一个个民族的文化印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2

www.cunzhiwang.com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村志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柳桥宝隆大厦   邮编:100073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