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历来是腾冲通往缅甸的交通要道,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和文化之乡。” 早春时节,和顺古城温暖宜人。穿过干净的古街小巷,记者来到寸清华家中。刚进门,就听到他正大声跟别人介绍古镇历史,“我们和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应了名字的意思,和和顺顺的!”
“同舟共济,利涉江河”
真正维系家族的是凝聚力,靠德
“在和顺古镇, 寸 是这个地方的大姓。” 2014年,从教师岗位退休后的寸清华,接任寸家族长一职。
“坐在家中都有事情找上门来,说是族长,其实我就是为大家做事的。”大到修缮祠堂,小到调解族人纠纷,63岁的寸清华反而比退休前更忙碌些。
“和过去不一样,说到大家族,好像治理靠的都是权力、威严。其实现在真正维护我们这个家族的,是族人的凝聚力,是德。 以和为贵 ,也是我们自古就有的家训之一。”寸清华说,“有时候,一两家人因为小事起了争执,上门调停下,很快就能和好。”
寸氏家训主旨共十六字,包括“和”“礼”“义”“忠”“孝”“勤”等各个方面。在寸清华心里,“和”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正如家训所记载:“天时地利不如人和,失道助寡得道助多,同舟共济利涉江河。”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寸清华出门时,从来没有锁门的习惯。“全镇有1300多户、6000多人。乡里民风淳朴,左邻右舍都是亲朋好友,大门永远都是敞开的。”在院子里的桌子上,寸清华随手放了些日常用的现金,丝毫不担心遗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说的就是我们这儿。”
“孝贵真诚,不贵外貌”
把孝写进家训,对老人好,对后代好
下午时分,太阳西斜,又到了寸清华例行的拜访老人时间。
走在历经百年的火山石古驿道上,寸清华告诉记者,“这条驿道,中间是用青石板铺成的。过去是专门给老人们步行的,因为这种材质铺就的路面更加光滑平顺。”
沿着巷道,来到寸尊智老人的家中,快80岁的老人依旧精神矍铄,闲来还会抄写毛笔字,最近还在谋划为乡镇筹建公共设施。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敬老、尊老是我们和顺的传统。”寸清华告诉记者,从2014年开始,和顺就开始评选自己的“最美老人”,从爱心、教育、对古镇的贡献等各方面对镇上的老人进行表彰,重阳节时,还会在镇上的活动场所为老人准备宴席、表演。
“孝贵真诚,不贵外貌。”在和顺,像寸家一样把孝写进家训的还有很多。“以孝事亲是最根本的。对老人好,老人也会对后代好,这是一个延续的过程。”寸清华说。
“成风化人,德润无声”
正风正气从祖上传下,正在坚持传承
和顺古镇依山傍水而建,上千幢特色民居鳞次栉比,环山渐次递升,一条小河蜿蜒绕村而过,小桥流水,群鸭相戏。路灯挂着“律己修身”“崇德向善”的灯牌,随处可见“说礼敦诗”“兴仁讲让”的匾额。
“正风正气都是从我们祖上就传下来的;好的风气一定要坚持传承下去。”寸清华说,“家规家训是我们的精神根本,是我们数百年来的传承与积淀。”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曾作此诗,将和顺誉为“绝胜小苏杭”之地。在这片美丽的地方,名人辈出,有一代哲学大师艾思奇,有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将军寸性奇,也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原云南大学副校长寸树声等。“重视教育,重视家风家训是和顺人的美德;我们会好好培养我们的后代,把好的东西传承下去。”寸清华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