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县城出发,顺着蜿蜒盘旋的沿黄公路一路前行,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映照着两岸巍峨陡峭的晋陕大峡谷,壮丽美景令人屏息赞叹。
距离县城20公里处,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名叫泥河沟。这个与黄河一路之隔的古老乡村,曾因为地处偏僻一度衰落。因着中国沿黄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助力,泥河沟村如今正在蜕变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与村外雄奇伟岸的景色不同,初夏时节的泥河沟村内却是一派恬静幽深的景象,这一切都得益于村内保留下来的一棵棵老枣树。在泥河沟的36亩枣园里,生长着1000多株老枣树,树龄最长的有1400多年。这些老树历经岁月沧桑,今天仍然根深叶茂、亭亭如盖。它们或舒展或盘曲,姿态各异地见证着古老村落的变迁。
泥河沟所在的佳县,有3000多年的枣树种植历史。千百年来,泥河沟村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村里大量的青壮年劳力开始外出打工,基本只剩老人和孩子留守。
“全村总共174户806个村民,但是平时常住人口仅200人左右,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显得热闹一些。”泥河沟村村委会副主任武小斌说,“记得小时候村里的小学有120多名学生,到现在小学都撤并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上赖以生存的枣子卖不上好价钱,泥河沟村似乎在不可逆转地走向衰败。但再难,枣树还是被泥河沟人保留了下来。
转机出现在2014年,当年4月29日泥河沟村古枣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农业系统。
从2014年6月开始,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开始进驻泥河沟村,帮助泥河沟村的村民重新发现家乡之美。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孙庆忠看来,泥河沟村的古枣园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贫困地区乡村脱贫致富的新生机。
“在城市化日益成为主流话语,乡村转向落寞的大背景下,在泥河沟村探索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为契机复育乡土文化,可以为凋敝的乡村注入活力,让农民有尊严有自信地生活在乡村。”孙庆忠说。
千年枣园成功“申遗”,让泥河沟吸引了更多的社会关注。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志愿者们开始进村驻庄,帮助村民规划设计村子未来的发展。在泥河沟村村口,一座造型别致的生态旱厕就是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建设完成的。
“除了生态旱厕,我们还帮助村里规划设计了晾枣崖栈道、枣林步道等景观。在此过程中,我们尽量采用当地的石材和木料,并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力求将村子建成‘生态博物馆’。”正在泥河沟村驻点的北京原本营造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师杨秉鑫说。
当地政府也在积极行动,除了在古枣园外围用石头围成墙栏对枣树进行积极保护,还帮助村民们围绕红枣做旅游文章。“政府将投资2亿元在泥河沟村打造集枣乡文化、乡村体验、黄河风光为一体的旅游模式,目前已经先期投入1000多万元。”泥河沟村所在的朱家坬乡乡长张如晖说。
泥河沟村外即将于8月份通车的陕西沿黄公路对村民们来说也是一个利好消息,这条沿着黄河修筑的公路全长828公里,将使泥河沟村第一次拥有与外界直接联系的通道。
“过去我到佳县县城要翻山越岭走4个小时,现在骑上摩托车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到。我寻思着将来在村里开个农家乐,给家里增加点收入。”今年58岁的村民武国生说。
村庄环境的改善,开始吸引许多在外的“游子”回归,“80后”武小斌就是其中一位。2014年,在外打工多年的武小斌返乡,第二年被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如今正经营着村里第一家农家乐“枣缘人家”。
“我的农家乐是2016年7月份开业的,总面积200平方米左右,有五张桌子,最多时能接待约60人。我带头搞这个农家乐,虽然现在不赚钱,但想的是带动更多的村民能够参与进来,共同推动泥河沟村的发展。”武小斌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