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史纂志
地方志里史料多
修史纂志 2017-06-23 10:02:46   |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   刘绍义 【打印本页】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编史修志是我国历史文化传统。所谓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书的资治、教化、存史功能,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盛世修志,彰往昭来,以志为鉴,可查得失。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为修地方志作过指示或批示,都对修地方志相当重视。毛泽东主席不但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工作,还非常爱看爱读爱用地方志,阅读地方志便是毛泽东一生的爱好之一。从1953年上半年,到1975年2月,毛泽东多次到过浙江,每次来总要查看浙江的地方志,有时他了解的地方历史和人物风俗甚至比长期在地方工作的同志还多。

  1959年8月,毛泽东在开完庐山会议返京途中路过金华,召集地、县委负责人开座谈会。会间,主席问永康县委书记马蕴山:“你们永康什么最出名?”马蕴山搔了一会儿头皮说:“永康五指岩生姜最出名。”主席笑着摇摇头说:“不是什么生姜最出名,而是你们永康方岩山上的胡公大帝,香火长盛不衰,最是出名的了。”“其实,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他是北宋时期的一名清官,他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罢了。”随后,又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重要啊”!

  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要来《四川省志》《蜀本记》《华阳国志》阅读。以后,又要来《都江堰水利述要》《灌县志》等地方志书籍,还在书上批、画、圈、点。他还亲自挑选唐、宋、明三朝诗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词,连同《华阳国志》,一并印发给与会同志。他提倡党政干部学会利用地方志,提高领导水平。毛泽东还倡议全国各地要编修地方志,此事得到了党中央的支持和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

  1960年10月,毛泽东在武昌和湖北省委副秘书长兼荆门县委书记梅白同志谈到地方志工作,具体谈了《荆门县志》。谈话中,毛主席说:我发现了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乾隆年间修的《荆门县志》是最好的一本。这说明中央政府的好坏,可以影响到地方政府的好坏。乾隆最基本的任务是团结汉人,反映中央政权有一定的开明性,比光绪年间编的县志好。“官不修衙而修志”,我们党现在有的地方修大楼,讲阔气。中央最积极主张修志的是董必武。你到荆门以后,要修县志。第二,我发现《荆门县志》里反映了一个规律,就是荆门年年有旱。三年一中旱,五年一大旱。你到那里注意改变这种状况,把解决旱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第三,要科学种田。完全靠老农不够,要靠新人,有文化的人。要尊重老工人、老农民,但不能每一句话都照办。要尊重科学,不然,社会就会倒退。

  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各地修志的时间不一,次数不一。以笔者手头的安徽各县市地方志为例,有的县市早在汉代就有地方志了,有的在唐宋时期才有,而有的在明清以后才有地方志。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是如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的县市是第三次修地方志,而有不少县市却是第一次修地方志。

  安徽现存历代方志470余种,2004年10月已将1949年以前的历代各类志书选编成《安徽历代方志丛书》,分册出版。安徽方志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现有《庐江七贤传》《九江寿春记》等方志传世。安徽的地方志也与全国的大部分地方志一样,大都出在明清时期,如郎溪县是从明嘉靖十年(1531年)开始修县志的,尔后共编县志七部,但由于历经兵荒灾疫,典籍寥寥,史乘荡然,自清雍正九年(1731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修志中断达265年之久,民国年间,虽设局修志,终因社会动荡,有始无终,未能如愿,直到1998年1月,第八部《郎溪县志》才得以问世。蒙城县是从明万历十年(1582年)开始修志的,其后400余年里,共纂修县志5次,次次尽叙历史沿革之要略,追忆先贤英杰之功绩,反映经济文化之盛衰,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宁国县从明正德以来修志凡十次,但保存下来的县志仅七部,1936年至上世纪90年代末半个世纪辍修,致使邑乘荒白,大量珍贵资料湮没。

  和县早在唐长庆四年(824年)就开始修志了,那就是和州刺史刘禹锡编纂的八卷《和州志》,嗣后,宋代修志二次,明代修志四次,清代修志八次,历代官府共修志十五次。1995年出版的《和县志》是自宣统三年(1911年)改和州为和县后的首部县志,十年后的2005年又出版了续志。芜湖县编修方志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前后修纂志书12部。新中国成立后,芜湖县三修县志,两度成书,第一部《芜湖县志》1993年出版,第二部《芜湖县志》2003年出版。这两部县志中都详细介绍了芜湖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是两部不可多得的资料书。

  从一部部县志中,我们既可以读到古人生活的历史,也能看到当地人如今生活的足迹。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了灿烂的庐江文化,哺育了无数风流人物。西汉蜀郡守文翁为我国创办官学第一人;三国名将周瑜赤壁之战千古留名;南宋状元伍乔专攻易学探索精微;近代爱国提督丁汝昌、淮军将领吴长庆,英雄事迹代代相传;抗日名将孙立人、著名法学家周新民、普洱茶之母吴启英、以及宛敏灏、吴孟复、卢荣景等英才,都是庐江人今日的骄傲。

  建县1600余年,“襟江淮、控鄂赣”,号称“首府首县”的怀宁,也是人才辈出。终身布衣,高风亮节,“千年一人”邓石如铁砚山房翰墨犹香;率徽班进京,开国剧先河,“京剧鼻祖”程长庚梨园犹存绕梁余音;献身革命,矢志不渝,“革命旗手”陈独秀青山忠骨一门英烈;寓学报国,励志攻坚,“两弹元勋”邓稼先功泽华夏名垂青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海子,更让无数青年唏嘘不已。

  胡锦涛的家乡绩溪,出过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的桐城,包拯、李鸿章、张劲夫等人的家乡肥东,地方县志里都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足迹。这些志书中不但记录了当地人的足迹,也记录了曾经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的名人的足迹。新版的《当涂县志》就谱写了一曲粟裕、张鼎丞、彭冲等革命先辈在当涂的抗日赞歌。看地方志,就是读一部地方史,它不但博大精深,还紧接地气,极易为老百姓所接受。所以说,地方志,功不可没,流传千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2

www.cunzhiwang.com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村志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柳桥宝隆大厦   邮编:100073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