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专修乡村地方志、首创中国乡村地方志标准的专业机构,国人文化担当着留住乡土文化与农耕文化记忆,资政、存史与教化的历史责任。然而,在编纂通州区张家湾皇木厂村志过程中,国人文化的修志使命还不止于此,还肩负着挖掘流域文化——古运河文化,梳理古运河文脉的多重使命。
皇木厂村位于古运河源头张家湾的西北部,这里林木葱郁,有茶亭、廊桥、宝塔及多处大运河遗址。皇木厂是张家湾码头的一部分,原属京杭大运河的货运码头。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工程最大的运河,它和万里长城是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两项伟大工程而闻名于世界。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全长约 176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786年的历史。涿郡就是今天的首都北京,涿郡改名为幽州以后,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名称不再使用。随着朝代的更迭,涿郡先后更名为幽州、燕京、大都、北平,直至今天的首都北京。大运河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囊括了中国若干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创造出诸多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精神元素。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大运河则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如果说长城代表了中国人的坚强,那么大运河则代表了中国人的机敏。
国人文化修志团队在修志实践中感悟到,编修地方志书不仅仅是回忆过去,更是面向未来,既拓宽了对历史文化的视野,也领悟到传承历史文化的神圣与荣光。原来, 人类历史的文化雏形是依凭江河流域的发展而形成的:在世界历史上,尼罗河畔形成了埃及文化;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形成了巴比伦文化;印度河、恒河形成了印度文化等等。在我国境内,山西西南的汾水两岸、流入黄河的三角洲地带生发了唐虞文化;河南西部的伊水、洛水两岸及黄河三角洲生发了夏文化;河南安阳的漳水、洹水两岸及流入黄河的三角洲地带生发了殷商文化等等。显而易见的是,黄河及其各水系确实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社会学中地理学派的著名代表梅契尼科夫曾撰写了《文化与伟大的历史河流》一书,梅契尼科夫在书中说:“水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活动的因素,而且是历史的真正动力……不仅仅在地质学界和植物学界的领域中,而且在动物和人类的历史上,水都是刺激文化发展,刺激文化从江河系统地区向内海沿岸并从内海向大洋过度的力量。”在编纂通州皇木厂村志的过程中,国人文化修志团队发现:皇木厂村古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发端北京通州的中国大运河在元明清以来,都是运输南方粮米、盐、茶、米、粟、麻、丝等生活物资的重要河道,被称为“漕运”。清朝专门设“漕运总督”管理运河。而通州,则是大运河北端最为重要的码头和仓库,清朝专门设“仓场侍郎”驻扎通州,管理漕粮。
令人欣喜的是,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处世界遗产。作为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全长约1794公里,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北京通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源头,同时又是北京的城市副中心。国人文化修志团队在编修村志的过程中看到,通州未来看运河,运河未来要看核心区。通州从县到区, 从区域定位、市容市貌、人居环境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运河沿岸的文物保护,充分体现着古代治理运河的成就和水利科技思想的成果。在运河保护中,要树立整体意识,要用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来衡量。运河沿线尚存的桥梁、码头、仓库、民居等古建筑、古街区、古乡村及地方戏曲、民间传说和民俗等,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对于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以及中国古代文明的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加强对运河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于打造区域文化品牌,让运河焕发新光彩,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河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更是一种文化资源。大运河本身就是最好的文化品牌,而整理发掘运河的文化潜能,则是国人文化志书编纂团队的神圣使命。国人文化乡村地方志编纂专业团队,不仅要虔诚面对中国古代伟大水利工程的历史沧桑,而且要精心挖掘古运河源头乡镇的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
值得欣慰的是,乡村地方志的整理挖掘和成果运用为越来越多地方政府所重视。通州张家湾建成了全区首家乡镇级综合性博物馆,集运河文化、红学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陈列了曹雪芹墓葬刻石、运河铁锚等文物,以多通道数字沉浸式投影、叙事性光影浮雕墙、非触式虚拟翻书、虚拟人物对话、三维全数字古城虚拟漫游、史海风云内投光影系统、红学文化互动LED墙等高科技手段,展现了张家湾古城、通运桥的繁荣景象,以增加公众对这个运河古镇历史文化的了解。一件件实体的文物和梦幻的声光电手段讲述着“运河故事”,也让人们切身体验到这座千年古镇处处渗透出的迷人的传统文化气息。
在世界历史上,我国是非常看重文化传承的国家。运河文化传承的工作任重道远。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农村文化委员会执行主任、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助理、国人文化公司董事长吴海龙提出:“在新的历史阶段,编纂乡村地方志,关键是团队,质量是硬道理。‘国人文化 志载千秋’是国人文化公司的魂,“国人文化专心致‘志’”是我们的根。”国人文化作为中国首家提出专修乡村地方志、致力留住亿万国人“乡愁记忆”的专业机构、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运营的领军者,目前已编纂乡村地方志近百部,创造了“国人文化乡村地方志编纂模式”。乡村地方志编修核心团队均为国家、省级作家协会会员及乡土作家。以乡村志编修为主线,国人文化联袂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农村文化委员会、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及地方政府、文化部门联合发起成立了“国人文化书院”,旨在依照国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战略,努力发掘中国美丽乡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并在具备条件的乡村建设“国人文化书院”分院暨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农村文化委员会调研基地,承载乡愁记忆,构筑特色文化创意产品产业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农村文化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曾金胜提出,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核心聚焦“十三五”规划,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是一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展望未来描绘蓝图,更要梳理总结历史经验、传承历史记忆。时代发展到今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国家大力倡导,也是亿万国人的共同需求。在城镇化加速、中央提出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的今天, 中国很多村庄已经或正在被城市化浪潮吞并、消失,编修乡村地方志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朱熹在南康郡(今星子县)上任的第一天,就“下轿伊始问志书”的典故流传至今。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地方志的编修在中国历史悠久,延绵不断,为地方治理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智慧。以编修乡村地方志为契机,整理、挖掘、传承、发展区域特色文化,推进地方文化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共同传承美丽乡村历史文化、升华美丽乡村内涵,为“中国梦”提供历史智慧资源,更凸显了编修乡村地方志的当代价值。这就为编纂乡村志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孟子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深耕乡村地方志需要一份坚守,更需要一份责任和担当。而所有这一切,只为那运河水波光粼粼,只为那文明史完整链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血脉永续,“美丽中国”蓝图早日变成清晰、可触摸的现实。(作者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百位农民作家”之一、国人文化乡村地方志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