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池镇“建馆修志”入选中国乡村振兴先锋榜十大榜样
2月25日,记者从昌邑市获悉,近日由农民日报社组织的2018中国乡村振兴先锋榜十大榜样揭晓,昌邑市龙池镇“建馆修志”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项目名列其中,成为乡村振兴典型,也为其他地区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有益借鉴。据了解,龙池镇“建馆修志”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我省唯一入选的乡村振兴项目。
龙池着力打造四处村史馆,八个主题展馆也各具特色
抗日战争时期,昌邑市龙池镇马渠村曾是红色“渤海走廊”上的重要枢纽,全村先后有108名村民加入中国共产党,41人英勇牺牲。走进马渠村史馆,一座传统风貌的民居、一间间展厅,马渠村的往昔被一页页翻开,大量的史料、文物和精心设计的雕塑,与讲解员一同讲述着革命年代的红色记忆。
“这个村史馆,连同周边的革命先烈故居,是当地着力打造的‘红色马渠’政德政风教育基地,也是乡村红色文化振兴的一个阵地。”亲身参与马渠村史馆建设、曾在龙池镇担任副镇长的赵慕羚十分熟悉马渠村史村情,馆内不少史料就是她与村镇干部一同走村入户挖掘整理的。
龙池镇坚持文物保护、文化发展相结合,打造4处各具特色的村史馆,比如马渠村史馆记录了村民为昌北根据地建立、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瓦东村史馆以图文和实物的形式,展现瓦东村在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组织沿革、传统文化和乡情民俗;齐西村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村落的格局和民居,村史馆就建在一处传统院落里,馆内陈设着改革开放前村民的生活设施。
近年来,龙池镇先后兴建了红色文化展览中心、齐氏家风家训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八个展馆。其中,红色文化展览中心通过领袖塑像、像章、纪念品等主题展厅,真实还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风貌,展现时代变迁;始建于1945年的抗日战争纪念馆,被列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首家由乡镇承建的抗战纪念馆;齐氏家风家训馆以古民居为依托,弘扬文明向上家风文化,其他展馆也是各具特色。
另外,龙池镇还将完成“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布展及昌邑市第一所镇级档案馆,形成“中心特色突出,十馆交相辉映,彰显文化底蕴,铭记革命征程”的龙池文化全景长廊。
挖掘农村红色资源,昌邑计划五年建200处红色村史馆
龙池镇马渠村史馆,是昌邑市以建馆修志为抓手,挖掘农村红色资源,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缩影。
2017年,昌邑市着眼“铭记历史、留住乡愁”,谋划建设红色村史馆、编修红色村志,由组织部门牵头广泛搜集全市690个村庄的史料,深入挖掘各村在党的领导下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200处左右的红色村史馆。
昌邑市卜庄镇西董村史馆是在中共胶北特委旧址上建起来的,村史馆恢复了革命时期的工作和生活场景,辅以少量图片,主要依靠讲解员向村民和来访者讲述西董村的峥嵘岁月。
与西董村相隔不远,下营镇火道村史馆里展陈的主要是当年知青下乡来到村里劳动和生活的场景。
参观村史馆、开展主题活动成很多村民的新生活方式
走进村史馆次数最多的,除了该市义务讲解员就是各村村民了。瓦东村史馆以瓦城起义为主题的展览标记着这个村的红色基因,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图片展则记录着村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故事。
每逢周末,78岁的瓦东村村民赵秋田都要带着曾孙来村史馆“看看画、认认字”。他告诉记者,馆里的人和事,就发生在他们身边,看着很亲切。村史馆里有本村的故事,村民爱看常看。在建馆修志的过程中,不少群众自发参与,无偿贡献文献资料,对村史馆充满感情。
如今,参观村史馆、翻看村志、在村史馆里开展各式主题活动,成了昌邑很多村民的新生活方式。在卜庄镇郑家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张艳香看来,村史馆就像是一个正能量的发散中心,走进馆里的村民增强了对本村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一座村史馆,一部村志,记录着村庄的变迁,也是村民们喜怒哀乐的集中刻画。昌邑市建成的村史馆,都将红色文化作为展陈主题,将村民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凝聚而成的红色基因注入新时代的奋斗中,成为一座座乡村红色文化振兴的堡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